现代工程科技版权信息

投稿邮箱 :xdgckjzzs@163.com

主管单位: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

主办单位: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

编辑出版:《现代工程科技》杂志社

国际标准刊号:ISSN 2097-1672

国内统一刊号:CN 42-1926/TB

期刊级别:省级

语   言:中文

周   期: 月刊

出 版 地:湖北省武汉市

开  本: 大16开

投稿邮箱 :xdgckjzzs@163.com

在线办公
联系我们

投稿邮箱 : xdgckjzzs@163.com

地址 :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268号出版文化城 C 座705室《现代工程科技》杂志社

网址: 《现代工程科技》杂志社

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:文化发展离不开交融与互鉴

时间:2020/08/20  点击:517


       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“从敦煌到故宫是奇妙的人生经历,能够为两处伟大的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服务,我非常幸运。”故宫博物院院长、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王旭东说。   应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未来讲堂”活动邀请,王旭东日前在故宫作《从敦煌到故宫——传统的未来》讲座。   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前,王旭东坚守戈壁大漠28年,见证了莫高窟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、数字敦煌飞入寻常百姓家,也助力敦煌文化更好地走向国际。   王旭东表示,敦煌文化是在贸易交流通道上形成的,而故宫则作为皇家宫殿,汇聚了中华文明的成果,二者的内涵、特质和禀赋不同。“但在不一样中间我们又会看到很多相同点。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。”   “文化发展离不开交融与互鉴”   “在这样一个戈壁沙漠包围的一点点绿洲里面,保存有735个洞窟,从公元4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4世纪。其中492个洞窟里面有壁画彩塑。”谈起敦煌莫高窟,王旭东饱含深情,“它是佛教艺术的宝库,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,也见证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。”   王旭东指出,莫高窟的诞生离不开丝绸之路,正是通过这条贸易之路,产生于印度的佛教到达中国。“茫茫沙漠,所有东来西往的人们,必须要在这个地方歇脚,补给他们的生活所需。所以文化也会在这样一个有人能待的地方生根发芽。”   王旭东认为,莫高窟的诞生同样离不开中原文化的积淀。“敦煌郡建立后,大量中原移民带来儒家文化,在这里沉积了400多年。文化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鉴。”   “敦煌跟故宫有何异同?”   在王旭东看来,敦煌是一个佛教艺术的世界,而故宫则是中华文化的汇聚地。“敦煌跟故宫有何异同?我从敦煌出来,我的视角可能有些独特。”   王旭东认为,敦煌的产生更多体现民间力量的推动,离不开佛教这样一个宗教信仰。而在故宫,是国家意志的力量造就了这个伟大的建筑群,造就了一种民族文化的汇聚。“如果没有国家的力量,我们的《永乐大典》《四库全书》《古今图书集成》靠民间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。”   但同时,王旭东指出,敦煌文化兴起背后要有国家的相对稳定、繁荣来支撑,而没有民间力量,故宫的宫殿也无法建造。“所以民间背后有国家,国家背后有民间。”   “敦煌文化无疑是多元文化的结晶,其实全面地看,故宫也同样是多元文化的结晶。”王旭东表示,在故宫可以看到不同宗教、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建筑、绘画、器具等各种文物中融合、展现,这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生命力。   “文化传承要从孩子抓起”   王旭东表示,故宫目前有很多针对青少年儿童的活动和线上课程,未来也会不断推出新的内容,希望公众能够及时关注故宫网站的更新。   “文化的传承,还是要从孩子们抓起。”王旭东表示,孩子会反过来影响大人。“你让一个孩子深入到文化遗产地,他的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等全家人都会关注。所以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孩子身上,大人跟着一起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。”   “我们要通过这些文物看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,那种开放包容、对不同文化的尊重,这样的种子要种到我们孩子们的心中去。一定要尊重不同的民族、不同的文化,你才能获得新的文化,而这种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。”王旭东说。   本次“未来讲堂”活动正值“中国医师节”到来之际,中国宋庆龄基金会邀请了部分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工作者,携子女一同来故宫聆听讲座并参观游览,以此向他们表达敬意与感谢。   “今天我和孩子都有很大收获。”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黄絮告诉记者,“女儿今年12岁了,却是第一次来到故宫,由于平时工作繁忙,能有这样陪孩子一同参观学习的机会很难得。”   据介绍,中国宋庆龄基金会“未来讲堂”系列活动,将邀请教育、健康、文化等领域的基金会理事、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互动交流,引领青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健康成长。


本文由: 现代工程科技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,如需转载,请注明来源。

现代工程科技杂志社编辑部

2020/08/20

上一篇:对话莫言:扎根生活 讲好故事
下一篇:文艺评论要接地气有底气长灵气——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任主席夏潮